大学生服务

大学生服务

首页 > 大学生服务

李明斌: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021-11-22

李明斌: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精神和我省“两清单一安排”要求,营造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推动我省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织开展了“教育评价改革大家谈”,邀请各地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谈认识、谈进展、谈打算。

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新余学院党委书记  李明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兼顾、破立并举,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新余学院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学习有关政策精神,成立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改革改在深处、落到实处。聚焦“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废改立”制度清单,完成了全面清理规范。把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融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列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把改革责任有效落实到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的各环节各方面。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把握改革要义和政策内涵,立足全局、破立并举,积极改革探索,着力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把准教育评价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总体方案》六次提到“立德树人”,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

       近年来,新余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在编制内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队伍,设立专门岗位津贴,实行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和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的“三单一双”机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促进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下一步,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深刻领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化评价倾向,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观,实现改革与育人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应用型办学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体方案》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深化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新余学院作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扎根新余,找准跑道,突出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在特色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在分类发展中争创一流,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市本科院校特色的“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对标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大力实施“1339”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目标,做强做特新能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三大学科,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内部治理、服务保障支撑三个工作体系,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提质、特色学科攻坚等九大工程。通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数量与质量、发展需求与资源约束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各类办学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进一步补短板、增后劲。保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坚持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按照“强化特色、突出应用、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凝练学科方向,集中力量打造新能源等特色学科。主动融入全省特别是新余发展大局,聚焦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实施应用研究攀登工程,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改革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主体。《总体方案》在教师评价中提出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等指导性意见,为我们改革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施路径。

       近年来,新余学院在改进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学校制定并推进实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和师德表现贯彻到人才引进、入职考察、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各个管理环节。出台《新余学院教师公益服务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2020年全校有642名教师参与志愿公益服务活动并达到考核合格标准,为学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完善师资准入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加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全心从教、潜心育人、安心治学的良好氛围。一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四有”好老师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标准,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零容忍”和“一票否决”。二是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对教师来讲,“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我们将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将与岗位相关联的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作为主要评价内容,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完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培育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文化。三是强化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三定”方案等具体工作,打破一岗定终身和平均主义“大锅饭”,不以论文数、项目数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简单挂钩;探索建立分类评价与长周期评价相协调、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释放深化改革新动能,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是增强教育评价改革活力的重要保障。学校将立足实际,从事业发展业绩评价、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岗位聘任与考核、绩效工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大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力度,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把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方面。建立健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统一联动的“四责协同”机制,形成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优化行政人员队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进一步明确各学院发展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发展,充分激发二级学院活力,调动二级学院积极性。

       三是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强化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等重大学术事项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四是构建民主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各类机构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拓展民主渠道,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实现预定的改革目标,关键在于落实落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新余学院将坚决扛起教育评价改革主体责任,坚持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扎实做好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各项工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内生动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彩的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更大贡献。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