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

首页 > 创新创业

创新驱动创业:新时期创新创业研究的核心学术构念
2022-01-08

创新驱动创业:新时期创新创业研究的核心学术构念

引言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催生数字经济的崛起;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以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引领生物医药行业的腾飞。信息、生命、制造等领域的原创突破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创新与创业活动的深度交融为创业实践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如苹果在虚拟键盘、App商店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识别新的商机,推出智能手机产品,给整个手机行业带来了突破性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和引领了新需求;小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生态链企业共同构建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态圈,使传统手机、零售等多个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三一重工通过技术创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三一众创孵化器,通过与在孵企业相互赋能,共同推动传统工程机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些新兴的企业实践颠覆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模式,呈现出创新驱动创业的新范式。

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诞生了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和大疆科技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追赶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创业者群体和创业活动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创业者群体逐渐由社会边缘向日益多元、日趋大众化转变;生存型创业的比例逐渐降低,机会型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尽管如此,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存在着发展质量和效益较低等问题,长期以来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以“逆全球化”为代表的新型全球化格局带来的挑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企业亟需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包括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创新成果,尤其是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二是促进创新向创业活动转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创新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的形态。显然,创新驱动创业是实现上述两个环节一体化的核心。

综上,不论是从创业实践的变化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需求来看,创新驱动创业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构念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明晰新情境下创新驱动创业的定义,凝练创新驱动创业实践的特征及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提出源于对创业实践的观察和总结,但是创新驱动创业作为一个学术构念并非无迹可寻。从理论源头来看,早在1912年Schumpeter就提出创业者是实施创新的人,将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只是后来学术界主要围绕创新和创业分别开展研究,而对创新和创业有机融合的研究很少,使得创新和创业逐渐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创新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强调创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创业试验(Entrepreneurial Experimentation)是将创新转化为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在创业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创新型创业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初步对创新型创业、创新驱动创业做了界定,但相关界定主要关注于创业的结果,并没有阐明创新驱动创业的内在机制。然而,创业是一个过程,要想更深层次地揭示创新驱动创业活动的本质,就不能仅聚焦于结果或某个局部,而是需要从过程的角度系统性、整合性地对创新驱动创业进行界定,并关注其过程的内在机制。创新驱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本文提出创新驱动创业这一构念,不仅体现了一种新的创新创业形态,也提出一种新的创新创业范式,超越了已有创新型创业等概念的研究范畴,创新驱动创业研究更加关注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旨在揭示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创新向创业转化、创业反作用于创新的机制。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提出旨在把握新兴的创新创业活动特征,对于指导我国创新驱动创业实践,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突破现有创业构念的局限性,从过程视角完善创新和创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创新驱动创业的相关研究回顾

1.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自Schumpeter之后,多数学者围绕创新和创业分别开展研究。创新研究以关注宏观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关系为起点,创业研究则首先从创业者的特质切入,[10]使得创新与创业逐渐演化成为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研究领域。

只有少部分学者对创新和创业同时开展研究,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阐述。有学者认为创新是创业的要素之一,并将创新视为创业导向的一个重要维度;还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展现创业精神的特定工具,能够刺激新机会的产生,创新是赋予资源新的创造财富可能性的行为。部分学者基于过程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Zhao提出创业和创新是动态性和整体性过程且不仅仅局限于新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创业持续发现或创造机会,由此激励创新产生,二者在提升企业绩效上具有互补作用;Schmitz等认为创新和创业可以被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业促进创新蓬勃发展并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Brem提出创新和创业存在于同一过程中,但关注的焦点从过程开始时的创新(更多地与新奇创造相关)到过程结束时的创业(更多地与价值创造相关),二者并不总是同时发生,而是存在部分平行和重叠。

意识到创新与创业的紧密联系,一些学者初步从创业结果的角度对创新型创业、创新驱动创业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如Malerba等提出知识密集的创新型创业(Knowledge-intensiv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的定义,即一种新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利用和转化现有知识并产生新知识,以便在创新系统内进行创新;González-Pernía等对创新驱动创业(Innovation-driven Entrepreneurship)进行了界定,认为创新驱动创业能够为整个市场或部分市场带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2.创新驱

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提出可以从创新驱动的概念入手分析。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一词最早由Porter提出,他将创新驱动视为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四个阶段之一。后来国外学者基于Porter的观点对创新驱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自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内学者对创新驱动的背景、定义、特征及产出等方面展开探索。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绿色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从国内背景来看,一方面,我国传统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粗放、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能源、环境等的约束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建立在高积累、低消费基础上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大量投资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只有少数投向自主创新及技术的改造、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链低端环节形成生产过剩的趋势。综上,经济发展动力亟需从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就定义而言,一些学者从要素组合视角对创新驱动进行界定,如洪银兴指出创新驱动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一些学者从创新主体(即企业家)视角对创新驱动进行界定,张来武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知识、信息等为主要投入要素,依靠企业家的市场选择,打造先发优势,实现增强综合国力并提高民生福祉的目标。就特征而言,创新驱动具有主动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其中主动性强调创新主体从依赖外来技术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动态性强调创新驱动不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各环节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系统性强调创新驱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创新,这种全面创新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所发生的协同作用。对于创新驱动的产出,学者们主要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从企业层面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企业通过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进而实现可持续成长;从产业层面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能够通过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重构经济增长动力,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

3.研究述评

已有创新与创业关系、创新驱动研究均存在局限性。首先,在创新与创业关系研究方面,已有文献尽管已经意识到创新与创业的紧密联系,并初步从创业结果角度对创新型创业、创新驱动创业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但鲜有研究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创业的构念,已有相关定义仅聚焦于创新驱动创业的某个局部,并没有体现创新驱动创业的内在机制,难以为创新驱动创业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驱动创业作为一个学术构念亟待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其次,在创新驱动研究方面,已有文献从背景、定义、特征和产出等方面对创新驱动进行了探究,但鲜有研究将创新驱动与创业相融合。一方面,已有文献虽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创新驱动创业不能仅关注企业家这一单主体的作用。不论是创新过程还是创业过程均涉及多主体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开放式创新和平台创业的兴起更加强调多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创新驱动创业涉及竞争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创新和创业主体的共同参与,但是鲜有研究从多主体角度对创新驱动创业构念进行剖析。另一方面,已有文献从组织、产业和宏观等多个层面剖析创新驱动所带来的产出,这也意味着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不能仅关注单一层面。创新驱动创业涉及从个体到组织层面、再到跨组织层面的跨层互动,然而鲜有研究探索创新驱动创业在个体、组织及跨组织等多层面转化问题。

二、创新驱动创业的定义、阶段及特征

1. 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界定

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创业是指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触发下,通过多要素迭代互动,实现多主体共同开发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该定义的提出遵循了“分解-综合”的研究逻辑,即首先对创新驱动创业的构念进行拆解,先分别剖析创新、创业和驱动的构念再进行整合,以便系统地对创新驱动创业构念进行界定。

就创新而言,从创新的类型来看,在宏观层面(国家/区域层面)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在微观层面(组织层面),已有学者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因此我们在定义中强调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类创新,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的属性来看,有学者基于产出视角提出创新是一种能够带来新价值的新事物;还有学者基于过程视角认为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在创新驱动创业中,创新既可以作为一种产出,为创业带来新的机会,也可以作为一个过程,创新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互嵌套、迭代,共同促进价值的创造。

就创业而言,已有学者将创业视为机会识别、评估和利用等一系列机会开发行为,也有学者将创业理解为创业资源开发的过程。本文从机会视角定义创业过程,认为创新驱动创业中的“创业”是机会开发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不仅是单一主体的机会开发,更多表现在以多主体为核心的机会共创过程。创新为创业提供新的机会,创业为创新激发新的机会提供可能,而“驱动”是内在机制的核心。

对“驱动”一词的解析是本文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创业区别于已有其他相关定义的关键所在。“驱动”一词充分体现了从过程的角度链接创新与创业进而重构创新创业定义的落脚点,是将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的关键。“驱动”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施加外力,使动起来”,在创新驱动创业中,可以理解为创业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即创新在驱动创业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也是创新驱动创业的本质所在。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创新能够触发要素发生改变,并促进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从而不断释放新机会,促进价值创造。此外,创新驱动创业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不同阶段不断迭代互动的过程。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某一阶段内部要素之间互动的结果在影响后续阶段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前一个/多个阶段形成反馈,从而引发新一轮的驱动效应,通过不断迭代互动最终实现价值创造。

2.基于过程视角创新驱动创业的阶段划分

为了科学、系统地划分创新驱动创业的发展阶段,本文借鉴过程研究的思想对创新驱动创业过程加以解析。早在20世纪90年代,过程研究的思想就被引入创业研究之中。过程理论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将过程而不是对象(Object)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基本单元,解决关于事情如何(How)及为什么(Why)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发展、成长或终止的问题。该思想可以追溯到关于过程哲学的研究中。过程具有时间性(Temporality)、整体性(Wholeness)、作用性(Force)、开放性(Openness)和潜在性(Potentiality)五大特性。所谓时间性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会随之发生变化。整体性强调过程是一个整体,过程中的事件之间相互关联。作用性是指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过程中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反映。]开放性强调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和时间不断推移,过程得以重新构建,其中行动者、情境和组织持续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无法预料的系列事件。潜在性是指通过时间性和作用性的综合作用,事件可能发展成的结果。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进一步围绕过程的五大特性分析创新驱动创业过程,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创业过程的发展阶段。基于整体性,本文认为要基于系统视角分析创新驱动创业,创新驱动创业发展阶段需要划分,但不要机械地、割裂地关注各阶段内部的作用机理,而要系统性审视创新驱动创业发展过程的跨阶段演化机制。基于时间性,本文强调需要动态地研究过程,创新驱动创业始于创新对某一要素的触发作用,创新驱动创业过程的动态演化则以创新作为持续的驱动力。基于作用性,本文认为伴随过程的演化,原始被触发的要素进一步与其他要素迭代互动,促进一个或多个要素发生本质改变,进而催化机会潜能的释放。基于开放性,本文提出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嵌入在特定的外部情境之中,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不仅会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作用,反过来也能够进一步改变外部情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演化。基于潜在性,本文认为创业机会潜能的释放能够吸引外部多主体加入机会开发过程中,多主体间通过互动又能够孕育出新的机会,进一步激发新一轮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可使多个主体能力提升,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根据上述过程视角的分析,本文将创新驱动创业过程大致划分为触发、催化和聚变三个阶段。首先,触发阶段即启动阶段,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等作用于某一要素(如创业者[团队]和其他资源等),进而带来创业机会开发的可能性,如三一集团,伴随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制造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各环节带来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三一集团决策层认知到智能制造趋势所带来的机会。在集团高管团队的带领下,企业开始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并取得初步成效。其次,催化阶段意味着创业机会潜能的释放,是创新驱动创业内在机制的核心,即被创新作用的某一要素进一步激发一个或多个要素并迭代互动,带来创业机会速率的提升、数量或范围等的增加。如小米,在物联网技术创新触发创业团队认知到物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机会之后,通过搭建数字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资源,进一步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分析使基于数据智能驱动的新机会不断产生。最后,聚变阶段是指多主体集聚和互动下创业机会的实现及价值创造过程,即创业主体基于催化过程形成的机会与多主体互动,并反作用于创新,提升多主体系统能力进而实现机会利用的过程,最终带来高质量的产出。例如字节跳动,一方面,大量具有多样化背景的用户和企业通过整合字节跳动平台(如头条号、抖音)所提供的共享资源,提高自身开发新产品/服务的能力,促进平台内美食、旅游、汽车等不同行业细分领域内容以及一些跨界内容(如美食+职场)的生成;另一方面,字节跳动平台通过高效整合内容创作者、风险投资机构、大学(如北京大学)、媒体机构(如光明日报)和用户等多主体的资源,促进平台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新技术及新产品(如智能写稿机器人)的不断开发。从经济效益上看,字节跳动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1400亿元,同时平台助力创作者获得46亿元收入。从社会效益上看,平台促进了大量就业。截止到2019年底,字节跳动平台上内容创业者/团队数量约180万。

此外,创新驱动创业的触发、催化和聚变三个阶段并非线性串联关系,三个阶段之间会相互作用,不断迭代。例如在聚变阶段,多主体互动产生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新一轮触发阶段的开始,Gilbert等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内个体不断创建新企业的行动能够激发系统的创新活力。在催化阶段,机会、资源、网络等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触发阶段原始创新的进一步修正和改进,Ansari等以美国电视行业新创企业Tivo为例,论述了拥有颠覆式技术创新的新进入者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颠覆了行业内原有的网络关系,化解了新进入者与已有企业价值主张之间的冲突,进而促进对原始技术创新的不断修改。

3.创新驱动创业的特征

基于对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剖析,本文进一步凝练提出创新驱动创业的跨层面、多主体和迭代性三大特征。第一,跨层面特征。创新驱动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层面的活动,还涉及个体向组织层面、单一组织向多主体(生态系统)层面的跨越,如在触发阶段涉及个体层面认知向组织层面认知跨越的过程;[48]在聚变阶段,不同主体围绕创业机会进行开发,能够实现系统层面的高质量产出。第二,多主体特征。创新驱动创业不仅涉及来自相同及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还涉及其他类型的主体,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客户、孵化器等。多主体的集聚并非无序、随机,而是遵循追求机会开发背后所带来的潜在价值的商业逻辑。创新驱动创业首先触发到原有价值网络中的某一环节,该环节内机会的开发能够将变革引入整个价值网络,进一步在该环节周围催生出新的机会,从而吸引网络内的其他主体以新的方式集聚起来共同开发机会,伴随机会在价值网络内的不断传递及多主体对多个机会的共同开发,能够实现价值共创并最终构建生态系统。第三,迭代性特征。从过程视角看,迭代性体现在创新驱动创业带来高质量产出的同时,通过创业反作用于创新进一步产生新的机会,进而促进机会的开发。从创新驱动创业的发展阶段看,触发、催化和聚变三个阶段亦是不断迭代发生的,正如前文所述,催化阶段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能够对触发阶段形成反馈,促进原始创新的不断修正与改进;聚变阶段多主体互动,伴随信息、知识和资源的交流,能够对触发、催化阶段形成反馈,如孕育新的机会或释放更大的机会潜能等。同时,从行为视角看,多主体通过创新驱动在机会开发行为上也体现迭代性,在互动中,修正和完善自身行为并不断提升能力,这些新能力的聚合促进由多主体构成的小生态的跃迁,以实现价值共创。

三、未来研究

创新驱动创业不是某种类型的创业或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在企业层面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是新情境下构建创新创业研究理论框架的核心学术构念。在界定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机理,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理论,本文为未来研究提出几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分为创新驱动创业的分类、关键要素、过程机理及本土理论研究四个方面。分类研究是开展创新驱动创业研究的基础;在分类研究基础上,从要素和过程两个视角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机理,进而提炼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最后,立足于中国情境构建本土的创新驱动创业理论。

第一,创新驱动创业的分类研究。创新驱动创业是一个复杂现象,具有跨层面、多主体的特征,为更好地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有必要开展分类研究。首先,考虑到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创新的主导作用,且涉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分类是对创新驱动创业进行类型划分的前提。其次,考虑到创新驱动创业是由不同层面多主体与情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且所涉及的关键主体,即创新所触发的源头主体,如新企业、大企业和平台企业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孵化器/园区等是不同的;所处的区域/国家情境,如区域/国家制度、技术情境等也是不同的,因此创新驱动创业的机制也会有所差异。

以创新驱动创业的资源编排机制为例,如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新企业和大企业主要将基于数字技术的组织内部资源编排活动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平台企业主要强调基于数字技术的组织间资源编排活动,但是已有资源编排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如何编排资源以获取竞争优势。尽管Baert等从多主体视角提出资源编排维度,但忽视了数字技术的作用,为我们拓展资源编排理论提供了机会,因此未来有必要在创新分类基础上,从关键主体、区域/国家情境两个视角对创新驱动创业进行分类研究,正如江小涓所指出的总结经验时尽量寻求比较,比较越多元越好。综上,未来研究可以从创新类型、关键主体和区域/国家情境三个维度对创新驱动创业进行组合分类研究,在不同类型创新驱动创业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差异性、提炼共性,提出边界条件,进而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内在逻辑,促进理论创新。

第二,创新驱动创业的关键要素研究。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理论首先需明晰其构成要素。Timmons创业模型[52]是经典的创业模型,至今仍被创业学者广泛应用。在数字化、生态化和新型全球化情境下,创新驱动创业活动呈现新范式,使传统Timmons模型中涉及的创业要素在数量、内涵和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然而数据资源具有海量性、共享性和高度流动性等特征,使依靠资源在企业间的不可流动和难以复制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观受到挑战。因此,未来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创新驱动创业的归纳分析,提炼创新驱动创业的关键要素及情境因素;在明晰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创新驱动创业的关键要素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与传统Timmons模型的差异,及情境因素对创新驱动创业关键要素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理。

第三,创新驱动创业的过程机理研究。本文对触发、催化和聚变三阶段的解释仍处于概念研究阶段,对于三阶段及跨阶段演化的路径机理还需深入挖掘,以系统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过程机理。因此,首先,可以利用“六何(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分析框架对创新驱动创业的触发、催化和聚变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如对于触发过程可以探究触发的来源、对象、诱因、时机、空间及触发的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探究不同类型创新驱动创业触发、催化和聚变过程及其之间作用路径的差异性。其次,创新驱动创业过程还涉及认知、行为、情境的迭代互动。一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会触发创业者认知发生变化,然后通过认知传递机制实现组织及跨组织层面认知的一致性,使组织内部及跨组织间协调行动成为可能,对不同层面主体认知产生反馈,因此未来可以探究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认知从个体到组织再到跨组织层面的跨层机制及其与不同层面行为的互动机理。另一方面,考虑到创新驱动创业的多主体互动行为需要与情境相适配才能促进价值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多主体需要通过有效互动适应情境,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塑造新的情境,因此可以探究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多主体互动行为与情境的迭代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要素和过程视角的研究凝练创新驱动创业的机理,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的一般理论。

第四,创新驱动创业的本土理论研究。情境对于定义理论命题的边界非常重要。中国情境下,制度不完善和高不确定性、市场体系不健全及集体主义和关系文化等特征使中国的制度、市场和文化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西方的主流理论难以揭示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如起源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社会资本理论很难解释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问题,未来需要立足于中国情境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的本土理论。首先,需要识别并分析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中国情境因素,如区域不平衡性、关系文化等特征。其次,考虑到情境因素的组合性、变化性等特征,不仅要分析单一情境因素对创新驱动创业的影响机理,还要探究多个情境因素组合对创新驱动创业的影响机理;不仅要研究单一/组合情境因素对创新驱动创业的静态影响机理,还要研究单一/组合情境因素的变化对创新驱动创业的动态影响机理。最后,可以从要素和过程两方面探究中国情境因素对创新驱动创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中国情境下创新驱动创业的机理,构建本土的创新驱动创业理论。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