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视点

高考视点

首页 > 高考视点

体育纳入中高考能否成为解决当前体育教育问题的良药?
2021-03-11

中国青少年体育的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两会期间,体育教育又一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多项议案、提案围绕着增加体育在日常教学及升学考试的比重展开。

然而考试能否成为解决当前体育教育问题的良药?推进体育课改革、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前路在何方?

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和近视率不断增高,都和体育教育缺失直接有关

现阶段有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依旧存在不落实或者被挤占的情况,“重视体育教育,首先要保证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建议,学校应该明确规定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并尽量提供专业的运动场馆设施、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运动后的条件保障。

可将体育活动引入课后延时服务中

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如何从体育方面执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建议将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中,建议引入项目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力量,在“课后课”中安排小型对抗性比赛。

多方建言修改体育法

我国现行体育法于1995年8月颁布实施,2009年和2016年两度修改,在2018年体育法修改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针对体育法的部分制度空白,全国人大代表王士岭、高明芹等表示,有必要尽快修订体育法,除了强化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外,还应增设体育产业专章,并建立体育仲裁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宁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修改《体育法》的三点建议。

首先是修改《体育法》要以问题为导向。如:一些高危体育项目进入我国,热气球、翼装飞行、蹦床、搏击等项目怎么管、谁来管;我国青少年体质不佳体魄不强,“小胖墩”、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脊柱侧弯高发等问题需解决。

其次是要让《体育法》“长牙”。明确体育各方面的法律责任,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明确体育执法的主体,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

最后是青少年体育入法。各级政府、体育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社会、家长都有让青少年动起来的责任。

体教融合任重道远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最早推动“体育入中考”的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表示,设计中考体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初三体育课大量被文化课占用,学生体质普遍下滑严重的问题。

针对体育考试存在的弊端,一些业内人士表达了担忧。“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面对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专家表示,中高考体育改革只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推进体教融合不能“一考了之”,而是要多措并举、对症下药。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施购置,保障各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开足体育课程。他同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让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加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主席管健民建议,以运动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大中小学运动项目专项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教育部门应与国家级体育单项协会加强沟通协作,就如何科学合理地在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中融入更多运动项目元素,如何将运动项目教学、竞赛活动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等展开合作与研究。

毛振明提倡中小学体育课施行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打破班级,以项目分组,设置排球班、足球班、舞蹈班等,学生自行挑选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只要喜欢就可以坚持下去。


点赞 0

踩踩 0